衤黹
衤黹
上一句:
山二章
下一句:
山一章
原文及意思:
《卷七》
礼仪七
高祖初即位,将改周制,乃下诏曰:“宣尼制法,云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弈 叶共遵,理无可革。然三代所尚,众论多端,或以为所建之时,或以为所感之瑞, 或当其行色,因以从之。今虽夏数得天,历代通用,汉尚于赤,魏尚于黄,骊马玄 牲,已弗相踵,明不可改,建寅岁首,常服于黑。朕初受天命,赤雀来仪,兼姬周 已还,于兹六代,三正回复,五德相生,总以言之,并宜火色。垂衣已降,损益可 知,尚色虽殊,常兼前代。其郊丘庙社,可依衮冕之仪,朝会衣裳,宜尽用赤。昔 丹乌木运,姬有大白之旂,黄星土德,曹乘黑首之马,在祀与戎,其尚恆异。今之 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祭祀之服,须合礼经,宜集通儒,更 可详议。”太子庶子、摄太常少卿裴政奏曰:“窃见后周制冕,加为十二,即与前 礼数乃不同,而色应五行,又非典故。谨案三代之冠,其名各别。六等之冕,承用 区分,璪玉五采,随班异饰,都无迎气变色之文。唯《月令》者,起于秦代,乃有 青旂赤玉,白骆黑衣,与四时而色变,全不言于弁冕。五时冕色,《礼》既无文, 稽于正典,难以经证。且后魏已来,制度咸阙。天兴之岁,草创缮修,所造车服, 多参胡制。故魏收论之,称为违古,是也。周氏因袭,将为故事,大象承统,咸取 用之,舆辇衣冠,甚多迂怪。今皇隋革命,宪章前代,其魏、周辇辂不合制者,已 敕有司尽令除废,然衣冠礼器,尚且兼行。乃有立夏衮衣,以赤为质,迎秋平冕, 用白成形,既越典章,须革其谬。谨案《续汉书·礼仪志》云‘立春之日,京都皆 著青衣’,秋夏悉如其色。逮于魏、晋,迎气五郊,行礼之人,皆同此制。考寻故 事,唯帻从衣色。今请冠及冕,色并用玄,唯应著帻者,任依汉、晋。”制曰: “可。”
于是定令,采用东齐之法。乘舆衮冕,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 黈纩充耳,玉笄。玄衣,纁裳。衣,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 黼、黻四章。衣重宗彝,裳重黼黻,为十二等。衣褾、领织成升龙,白纱内单,黼 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灊,大带,素带硃里,纰其外,上以硃,下以绿。 “X随裳色,龙、火、山三章。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 六采,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六 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硃袜,赤舄,舄加金饰。祀圆丘、方泽、 感帝、明堂、五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 征还饮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则服之。通天冠,加金博山,附 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皁领、褾、 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剑、佩、绶、舄,与上同。若未 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朔日受朝、元会及冬会、诸祭 还,则服之。武弁,金附蝉,平巾帻,余服具服。讲武、出征、四时蒐狩、大射、 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则服之。黑介帻,白纱单衣,乌皮履,拜陵则 服之。白纱帽,白练裙襦,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皆服之。白帢,白纱 单衣,乌皮履,举哀则服之。
神玺,宝而不用。受命玺,封禅则用之。“皇帝行玺”,封命诸侯及三师、三 公则用之。“皇帝之玺”,赐诸侯及三师、三公书则用之。“皇帝信玺”,征诸夏 兵则用之。“天子行玺”,封命蕃国之君则用之。“天子之玺”,赐蕃国之君书则 用之。“天子信玺”,征蕃国兵则用之。常行诏敕,则用内史门下印。
皇帝临臣之丧,三品已上,服锡衰;五等诸侯,缌衰;四品已下,疑衰。
皇太子衮冕,垂白珠九旒,青纩充耳,犀笄。玄衣,纁裳。衣,山、龙、华虫、 火、宗彝五章;裳,藻、粉米、黼、黻四章。织成为之。白纱内单,黼领,青褾、 襈、裾。革带,金钩灊,大带,素带不硃里,亦纰以硃绿。黻随裳色,火、山二章。 玉具剑,火珠镖首。瑜玉双佩,硃组。双,大绶,四采,赤白缥绀,纯硃质,长一 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广九寸;小双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 二玉环。硃袜,赤舄,以金饰。侍从皇帝祭祀及谒庙、元服、纳妃,则服之。
远游三梁冠,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 白纱内单,皁领、褾、襈、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袜,舄。其革带、 剑、佩、绶与上同。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谒庙、还宫、 元日朔日入朝、释奠,则服之。
远游冠,公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灊,假带,方心。纷长六尺四寸,广二 寸四分,色同其绶。金缕鞶囊,袜履。五日常朝,则服之。
白帢,单衣,乌皮履,为宫臣举哀,则服之。
皇太子玺,宫内大事用之。小事用左、右庶子印。
皇太子临吊三师、三少,则锡衰;宫臣四品已上,缌衰;五品已下,疑衰。
衮冕,青珠九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自此已下,缨皆如之。服九章,同皇 太子。王、国公、开国公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三公助祭者亦 服之。
冕,侯八旒,伯七旒。服七章。衣,华虫、火、宗彝三章;裳,藻、粉、米、 黼黻四章。八旒者,重宗彝。侯、伯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
毳冕,子六旒,男五旒。服五章。衣,宗彝、藻粉米三章,裳、黼、黻二章。 六旒者裳重黻子、男初受册,执贽,入朝,祭,亲迎,则服之。
衤黹冕,三品七旒,四品六旒,五品五旒。服三章。七旒者,衣粉米一章为三 重,裳黼、黻二章各二重。六旒者,减黼一重。五旒,又减黻一重。正三品已下, 从五品已上,助祭则服之。
自王公已下服章,皆绣为之。祭服冕,皆簪导、青纩充耳。玄衣,纁裳,白纱 内单,黼领,衤黹冕已下,内单青领。青褾、襈、裾。革带,钩灊,大带,王、三 公及公、侯、伯、子、男,素带,不硃里,皆纰其外,上以硃,下以绿。正三品已 下,从五品已上,素带,纰其垂,外以玄,内以黄。纽约皆用青组。硃“X凡“X 皆随裳色,衮、、毳,火、山二章。衤黹,山一章。剑,佩,绶,袜,赤舄。
爵弁,玄缨无旒,从九品已上,助祭,则服之。其制服簪导,玄衣、薰裳无章, 白绢内单,青领、褾、襈、裾,革带,大带,练带纰其垂,内外以缁。纽约用青组。 爵韠,袜,赤履。
武弁,平巾帻,诸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 珥,右者右珥。
远游三梁冠,黑介帻,诸王服之。
进贤冠,黑介帻,文官服之。从三品已上三梁,从五品已上两梁,流内九品已 上一梁。
法冠,一名獬豸冠,铁为柱,其上施珠两枚,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
高山冠,谒者服之。
却非冠,门者及禁防伺非服之。
黑介帻,平巾黑帻,应服者,并上下通服之。庖人则绿帻。
白帢,白纱单衣,乌皮履,上下通服之。
委貌冠,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皆深衣,青领,乌皮履。国子太学四门 生服之。
朝服,亦名具服冠,帻簪导,白笔,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皁领、袖,皁襈, 革带,钩灊,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襈,舄,绶,剑,佩。从五品已上,陪 祭、朝飨、拜表,凡大事则服之。六品已下,从七品已上,去剑、佩、绶,余并同。
自余公事,皆从公服。亦名从省服冠,帻,簪导,绛纱单衣,革带,钩灊,假 带,方心,袜,履,纷,鞶囊。从五品已上服之。
绛褠衣公服,衣即单衣之不垂胡也。袖狭,形直如内。余同从省。流外五 品已下、九品已上服之。
绶,王,纁硃绶,四采,赤黄缥绀,纯硃质,纁文织,长一丈八尺,二百四十 首,广九寸。公,玄硃绶,四采,玄赤缥绀,纯硃质,玄文织,长一丈八尺,二百 四十首,广九寸。侯、伯,青硃绶,四采,青赤白缥,纯硃质,青文织,长一丈六 尺,百八十首,广八寸。子、男,素硃绶,三采,青赤白,纯硃质,白文织成,一 丈四尺,百四十首,广七寸。正、从一品,绿綟绶,四采,绿紫黄赤,纯绿质,长 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广九寸。从三品已上,紫绶,三采,紫黄赤,纯紫质,长 一丈六尺,百八十首,广八寸。银青光禄大夫,朝议大夫及正、从四品,青绶,三 采,青白红,纯青质,长一丈四尺,百四十首,广七寸。正、从五品,墨绶,二采, 青绀,纯绀质,长一丈二尺,百首,广六寸。自王公已下,皆有小双绶,长二尺六 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正、从一品,施二玉环,已下不合。其有绶者则有纷, 皆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各随其绶色。
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及开国男银缕,五品彩缕。官无绶者, 则不合剑佩。一品及五等诸侯,并佩山玄玉。五品已上,佩水苍玉。
年高致仕及以理去官,被召谒见,皆服前官从省服。州郡秀孝,试见之日,皆 假进贤一梁冠,绛公服。
隐居道素之士,被召入谒见者,黑介帻,白单衣,革带,乌皮履。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大将军、领左右大将军,并武弁,绛朝服,剑, 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袴褶,金玳瑁装两裆甲。唯左右武卫大将军执 赤柽杖。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将军、领左右将军、左右监门卫将军、太子 左右卫、左右宗卫、左右内等率、左右监门郎将及诸副率,并武弁,绛朝服,剑, 佩,绶。侍从则平巾帻,紫衫,大口袴,金装两裆甲。唯左右武卫将军、太子左右 宗卫率,执白檀杖。
直阁将军、直寝、直斋、太子直阁,武弁,绛朝服,剑,佩,绶。侍从则平巾 帻,绛衫,大口袴褶,银装两裆甲。
皇后首饰,花十二树。皇太子妃,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夫人,一品命 妇,并九树。侯夫人,二品命妇,并八树。伯夫人,三品命妇,并七树。子夫人, 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四品已上官命妇,并六树。男夫人,五品命妇,五树。女御及 皇太子良娣,三树。自皇后已下,小花并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也。
皇后袆衣,深青织成为之。为翚翟之形,素质,五色,十二等。青纱内单,黼 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裳色,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硃里,纰其外, 上以硃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袜、舄舄加金饰白玉佩,玄 组、绶。章采尺寸,与乘舆同。祭及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鞠衣,黄罗为之。应服者皆同其蔽膝、大带及衣、革带、舄,随衣色。余与袆 衣同,唯无雉。亲蚕则服之。应服者皆以助祭
青衣,青罗为之,制与鞠衣同。去花、大带及佩绶。以礼见皇帝,则服之。
硃衣,绯罗为之,制如青衣。宴见宾客则服之。
皇太后服与皇后同。皇太后玺,不行用,若封令书,则用宫官之印。
皇后玺,不行用,若封令书,则用内侍之印。
皇太子妃褕翟,青织成为之。为摇翟之形,青质,五色,九等。青纱内单,黼 领,罗縠褾、襈,蔽膝,随衣色,以摇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下硃里,纰 其外,上以硃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以青衣,革带,青袜、舄,舄加金饰瑜 玉佩,纯硃绶。章采尺寸,与皇太子同。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皇太子妃玺,不行用,若封书,则用典内之印。
公主,王妃,三师、三公及公侯伯夫人,服褕翟。绣为之。公主,王妃,三师 三公及公夫人为九等,侯夫人八等,伯夫人七等。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 鞠衣。
子、男夫人,服阙翟。绯罗为之。刻赤缯为翟形,不绣,缀于服上。子夫人六 等,男夫人五等。助祭朝会,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诸王、公、侯、伯、子、男之母,与妃、夫人同。其郡县君,各视其夫及子。 若郡县君品高及无夫、子者,准品。
嫔及从三品已上官命妇,青服。制与褕翟同,青罗为之,唯无雉。助祭朝会, 凡大事则服之。亦有鞠衣。
世妇及皇太子昭训,从五品已上官命妇,服青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 之。
女御及皇太子良媛,硃服。制与青服同,去佩绶。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 之。
六尚,硃丝布公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服之。
六司、六典及皇太子三司、三典、三掌,青纱公服。助祭从蚕朝会,凡大事则 服之。
佩绶,嫔同九卿,世妇及皇太子昭训同五品,公主、王妃同诸王,三师、三公、 五等国夫人及从五品已上官命妇,皆准其夫。无夫者准品。
定令讫。
高祖元正朝会,方御通天服,郊丘宗庙,尽用龙衮衣,大裘毳衤黹,皆未能备。 至平陈,得其器物,衣冠法服,始依礼具。然皆藏御府,弗服用焉。百官常服,同 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高祖朝服亦如之,唯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 于便事。及大业元年,炀帝始诏吏部尚书牛弘、工部尚书宇文恺、兼内史侍郎虞世 基、给事郎许善心、仪曹郎袁朗等,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皁,服章 皆有等差。若先所有者,则因循取用,弘等议定乘舆服,合八等焉。
大裘冕之制,案《周礼》,大裘之冕,无旒。《三礼衣服图》:“大裘而冕, 王祀昊天上帝及五帝之服。”至秦,除六冕,唯留玄冕。汉明帝永平中,方始创制。 董巴《志》云:“汉六冕同制皆阔七寸,长尺二寸,前圆后方。”于是遂依此为大 裘冕制,青表,硃里,不施旒纩,不通于下。其大裘之服,案《周官》注“羔裘也”。 其制,准《礼图》,以羔正黑者为之,取同色缯以为领袖。其裳用纁,而无章饰, 绛袜,赤舄。祀圆丘、感帝、封禅、五郊、明堂、雩、蜡,皆服之。
衮冕之制,案《礼·玉藻》“十有二旒”。《大戴礼》云:“冕而加旒,以蔽 明也,琇纩塞耳,以蔽聪也。”又《礼含文嘉》:“前后邃延,不视邪也,加以黈 纩,不听谗也。”三王之冕,既不通制,故夫子云:“行夏之时,服周之冕。”今 以采綖贯珠,为旒十二。邃延者,出冕前后而下垂之,旒齐于髆,纩齐于耳,组为 缨,玉笄导。其为服之制,案《释名》云:“衮,卷也”,谓画龙于上也。是时虞 世基奏曰:
后周故事,升日月于旌旗,乃阙三辰,而章无十二。但有山、龙、华虫作绘,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乃与三公不异。开皇中,就里欲生分别,故衣重宗 彝,裳重黼黻,合重二物,以就九章,为十二等。但每一物,上下重行。衮服用九, 服用七,今重此三物,乃非典故。且周氏执谦,不敢负于日月,所以缀此三象, 唯施太常,天王衮衣,章乃从九。但天子譬日,德在照临,辰为帝位,月主正后, 负此三物,合德齐明,自古有之,理应无惑。周执谦道,殊未可依,重用宗彝,又 乖法服。今准《尚书》:“予欲观古人之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 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具依此,于左右髆上为日月各一,当后领下 而为星辰,又山、龙九物,各重行十二。又近代故实,依《尚书大传》:“山龙纯 青,华虫纯黄,作会;宗彝纯黑,藻纯白,火纯赤。”以此相间,而为五采。郑玄 议已自非之,云:“五采相错,非一色也。”今并用织成于绣,五色错文。准孔安 国,衣质以玄,加山、龙、华虫、火、宗彝等,并织成为五物,裳质以纁,加藻、 粉米、黼、黻之四。衣裳通数,此为九章,兼上三辰,而备十二也。衣褾、领上各 帖升龙,汉、晋以来,率皆如此。既是先王法服,不可乘于夏制,征而用之,理将 为允。
墨敕曰:“可。”承以单衣。又案董巴《舆服志》宗庙冕服云:“绛领、袖为 内单衣。”又《车服杂记》曰:“天子释奠、郊祭而单衣,以绛缘。”今用白纱为 内单,黼领,绛褾,青裾及襈。革带,玉钩灊,大带硃里,纰其外。纽约用组,上 加硃“X。又案《说文》:“韠,“X也。所以蔽前。”《礼记》曰:“有虞氏 “X,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郑玄曰:“冕之“X也,舜始作之,以尊祭服。 禹、汤至周,增以文饰。”《礼记》曰:“君硃韠。”郑曰:“韠象裳色。”今依 《白武通注》,以蔽裳前,上阔一尺,象天数也;下阔二尺,象地数也;长三尺, 象三才也;加龙章山火,以备三代之法也。于是制衮冕之服,玄衣,纁裳,合九章 为十二等。白纱内单,黼领,青褾、襈。革带,玉钩灊,大带,“X,鹿卢玉具剑, 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大、小绶。硃袜,赤舄,舄饰以金。宗庙、社稷、籍 田、方泽、朝日、夕月、遣将授律、征还饮至、加元服、纳后、正冬受朝、临轩拜 爵,皆服之。
通天冠之制,案董巴《志》:“冠高九寸,形正竖,顶少邪却,后乃直下为铁 卷梁,前有高山。”故《礼图》或谓之高山冠也。《晋起居注》,成帝咸和五年, 制诏殿内曰:“平天、通天冠,并不能佳,可更修理之。”虽在《礼》无文,故知 天子所冠,其来久矣。又徐氏《舆服注》曰:“通天冠,高九寸,黑介帻,金博山。” 徐爰亦曰:“博山附蝉,谓之金颜。”今制依此,不通于下,独天子元会临轩服之。 其服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皁领、褾、裾、襈,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 领。其剑、佩、绶、舄、革带,皆与上同。元冬飨会、诸祭还,则服之。四时视朔, 则内单、领、襈,各随其方色。唯秋方色白,以绿代之。
远游冠之制,案《汉杂事》曰:“太子诸王服之。”故《淮南子》曰:“楚庄 王冠通梁,组缨。”注云:“通梁,远游也。”晋令:“皇太子诸王,给远游冠。” 徐氏《杂注》曰:“天子杂服,远游五梁。太子诸王三梁。”董巴《志》曰:“制 如通天,有展筒,横之帻上。”今制依此,天子加金博山,九首,施珠翠,黑介帻, 金缘,以承之。翠緌缨,犀簪导。太子亲王加金附蝉,宗室王去附蝉,并不通于庶 姓。其乘舆远游冠服,白纱单衣,承以裙襦,乌皮履。拜山陵则服之。
武弁之制,案徐爰《宋志》,谓笼冠是也。《礼图》曰:“武士服之。”董巴 《舆服志》云:“诸常侍、内常侍,加黄金附蝉、毦尾,谓之惠文冠。”今制,天 子金博山,三公已上玉冠枝,四品已上金枝。侍臣加附蝉,毦丰貂,文官七品已上 毦白笔,八品已下及武官,皆不毦笔。其乘舆武弁之服,衣、裳、绶如通天之服。 讲武、出征、四时蒐狩、大射、祃、类、宜社、赏祖、罚社、纂严,皆服之。
弁之制,案《五经通义》“高五寸,前后玉饰。”《诗》云:“璯弁如星。” 董巴曰:“以鹿皮为之。”《尚书顾命》:“四人綦弁,执戈。”故知自天子至于 执戈,通贵贱矣。《魏台访议》曰:“天子以五采玉珠十二饰之。”今参准此,通 用乌漆纱而为之。天子十二琪,皇太子及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 琪,五品五琪,六品已下无琪。唯文官服之,不通武职。案《礼图》,有结缨而无 笄导。少府少监何稠,请施象牙簪导。诏许之。弁加簪导,自兹始也。乘舆鹿皮弁 服,绯大襦,白罗裙,金乌皮履,革带,小绶长二尺六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 间施三玉环,白玉佩一双。视朝听讼则服之。凡弁服,自天子已下,内外九品已上, 弁皆以乌为质,并衣袴褶。五品已上以紫,六品已下以绛。宿卫及在仗内,加两裆, 螣蛇绛褠衣,连裳。典谒赞引,流外冗吏,通服之,以缦。后制鹿皮弁,以赐近臣。
帽,古野人之服也。董巴云:“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帽皮。”以此而言,不施 衣冠明矣。案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或有卷荷, 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后周之时,咸著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 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又文帝项有瘤疾,不欲人见,每常著焉。相魏之时,著而 谒帝,故后周一代,将为雅服,小朝公宴,咸许戴之。开皇初,高祖常著乌纱帽, 自朝贵已下,至于冗吏,通著入朝。今复制白纱高屋帽,其服,练裙襦,乌皮履。 宴接宾客则服之。
白帢,案《傅子》:“魏太祖以天下凶荒,资财乏匮,拟古皮弁,裁缣帛以为 之。”盖自魏始也。《梁令》,天子为朝臣等举哀则服之。今亦准此。其服,白纱 单衣,承以裙襦,乌皮履。举哀临丧则服之。
帻,案董巴云:“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为绛袙,以表贵贱焉。至汉孝文时, 乃加以高颜。”孝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人见,乃始进帻。又董偃召见,绿帻傅韝。 《东观记》云:“诏赐段颎赤帻大冠一具。”故知自上已下,至于皁隶,及将帅等, 皆通服之。今天子畋猎御戎,文官出游田里,武官自一品已下,至于九品,并流外 吏色,皆同乌。厨人以绿,卒及驭人以赤,举辇人以黄。驾五辂人,逐其车色。承 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帻。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其乘舆黑 介帻之服,紫罗褶,南布袴,玉梁带,紫丝鞋,长靿靴。畋猎豫游则服之。
皇太子服六等,衮冕九旒,硃组缨,青纩珫耳,犀簪导。绀衣,纁裳,去日月 星辰为九章。白纱内单,黼黻领,青褾、襈、裾。革带,金钩灊,大带,“X二章, 玉具剑。侍从祭祀,及谒庙、加元服、纳妃,则服之。据晋咸宁四年故事,衣色用 玄,改用绀。旧章用织成,降以绣。玉具剑,故事以火珠镖首,改以白珠。开皇中, 皇太子冕同天子,贯白珠。及仁寿元年,炀帝为太子,以白珠太逼,表请从青珠。 于是太子衮冕与三公王等,皆青珠九旒。旒短不及髆,降天子二寸。
远游冠,金附蝉,加宝饰珠翠,九首,珠缨翠緌,犀簪导。绛纱袍,白纱内单, 皁领、褾、襈、裾。白假带,方心曲领,绛纱蔽膝。袜,舄,革带,剑,佩,绶同 衮冕。未冠则双童髻,空顶黑介帻,双玉导,加宝饰珠翠,二首。谒庙还,元日、 朔旦入朝,释奠,则服之。始后周采用《周礼》,皇太子朝驾,皆衮冕九章服。开 皇初,自非助祭,皆冠远游冠。至此,牛弘奏云:“皇太子冬正大朝,请服衮冕。” 帝问给事郎许善心曰:“太子朝谒,著远游冠,有何典故?”对曰:“晋令皇太子 给五时朝服、远游冠。至宋泰始六年,更议仪注,仪曹郎丘仲起议:‘案《周礼》, 公自衮冕已下,至卿大夫之玄冕,皆其朝聘之服也。伏寻古之公侯,尚得服衮,以 入朝见,况皇太子储副之尊,谓宜式遵盛典,服衮朝贺。’兼左丞陆澄议:‘服冕 以朝,实著经典,自秦除六冕之制,后汉始备古章。魏、晋以来,非祀宗庙,不欲 令臣下服于衮冕,位为公者,必加侍官,故太子入朝,因亦不著。但承天作副,礼 绝群后,宜遵前王之令典,革近代之陋制,皇太子朝,请服冕。’自宋以下,始定 此仪。至梁简文之为太子,嫌于上逼,还冠远游,下及于陈,皆依此法。后周之时, 亦言服衮入朝。至于开皇,复遵魏、晋故事。臣谓衮冕之服,章玉虽差,一日而观, 颇欲相类。臣子之道,义无上逼。故晋武帝太始三年,诏太宰安平王孚著侍内之服, 四年,又赐赵、燕、乐安王等散骑常侍之服。自斯以后,台鼎贵臣,并加貂珰武弁, 故皇太子遂著远游,谦不逼尊,于理为允。”帝曰:“善。”竟用开皇旧式。
远游三梁冠,从省服,绛纱单衣,革带,金钩灊,假带,方心,佩一只,纷长 六尺四寸,阔二寸四分,色同于绶。金缕鞶囊,白袜,乌皮履,金饰。五日常朝则 服之。
鹿皮弁,九琪,服绛罗襦,白罗裙,革带,履,袜,佩,纷,如从省服。在宫 听政则服之。平巾,黑帻,玉冠枝,金花饰,犀簪导,紫罗褶,南布袴,玉梁带, 长靿靴。侍从田狩则服之。
白帢,素单衣,乌皮履。为宫臣举哀吊丧则服之。
诸王三公已下,为服之制,衮冕九章服。三公摄祭及诸王初受册、执贽、入朝、 助祭、亲迎,则服之。绶各依其色。
冕,案《礼图》:“王祭先公及卿之服。”天子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侯 伯服以助祭,七旒,用玉八十。新制依此。服七章。三品及公侯助祭则服之。
毳冕,案《礼图》:“王祀四望山川之服。”天子七旒,用玉百六十八。子男 服以助祭,五旒,用玉五十。新制依此。服五章。四品及伯助祭则服之。
衤黹冕,案《礼图》:“王者祭社稷五祀之服。”天子五旒,用玉百二十。孤 卿服以助祭,四旒,用玉三十二。新制依此。服三章。五品及子男助祭则服之。
玄冕,案《礼图》:“王祭群小祀及视朝服。”天子四旒,用玉三十二。诸侯 服以祭其宗庙,三旒,用玉十八。新制依此。服三章。通给庶姓。一品已下,五品 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庙。三品省衣粉米,加三重;裳黼黻,加二重。四品减黼 一重,五品减黻一重。礼自玄冕以上,加旒一等,天子祭祀,节级服之。
开皇以来,天子唯用衮冕,自之下,不施于尊,具依前式。而六等之冕,皆 有黈纩,黄绵为之,其大如橘。自皇太子以下,三犀导,青缨爵弁。案董巴《志》: “同于爵形,一名冕,有收持笄,所谓夏收、殷冔者也。”祠天地、五郊、明堂, 《云翘》舞人服之。《礼》云:“硃干玉戚,冕而舞《大夏》。”此之谓也。《礼 图》云:“士助君祭服之,色如爵头,无旒有纩。”新制依此。角为簪导,衣青, 裳縓,并缦,无章。六品已下,皆通服之。
远游冠服,王所服也。衣裳内单。如皇太子,佩山玄玉,金章龟钮。宋孝建故 事亦谓之玺,今文曰印。又并归于官府,身不自佩,例以铜易之。大绶四采,小绶 同色,施二玉环,玉具剑,乌皮舄,舄加金饰。唯帝子宗室封国王者服之。
进贤冠,案《汉官》云:“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两梁, 千石以下一梁。”梁别贵贱,自汉始也。董巴释曰:“如缁布冠,文儒之服也。” 前高七寸而却,后高三寸而立。王莽之时,以帻承之。新制依此。内外文官通服之。 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用明尊卑之等也。其朝服,亦名具 服。绛纱单衣,白纱内单,玄领、裾、襈、袖,革带,金钩灊,假带,曲领方心, 绛纱蔽膝,白袜,乌皮舄。双佩、绶,如远游之色。自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衣服 尽同,而绶依其品。陪祭朝飨拜表,凡大事皆服之。六品、七品,去剑、佩、绶。 八品、九品,去白笔、内单,而用履代舄。其五品已上,一品已下,又有公服,亦 名从省服。并乌皮履,去曲领、内单、白笔、蔽膝。开皇故事,亦去鞶囊、佩、绶。 何稠请去大绶,而偏垂一小绶,缀于兽头鞶囊,独一只佩,正当于后。诏从之。一 品已下,五品已上,同。
高山冠,案董巴《志》云:“一曰侧注,谒者仆射之所服也。”胡伯始以为齐 王冠,秦灭齐,以赐谒者。《傅子》曰:“魏明帝以高山冠似通天,乃毁变其形, 除去卷筒,令如介帻。帻上加物,以象山峰,行人使者,通皆服之。”新制参用其 事,形如进贤,于冠前加三峰,以象魏制。谒者大夫已下服之。梁依其品。
獬豸冠,案《礼图》曰:“法冠也,一曰柱后惠文。”如淳注《汉官》曰: “惠,蝉也,细如蝉翼。”今御史服之。《礼图》又曰:獬豸冠,高五寸,秦制也。 法官服之。”董巴《志》曰:“獬豸,神羊也。”蔡邕云:“如麟,一角。”应劭 曰:“古有此兽,主触不直,故执宪者,为冠以象之。秦灭楚,以其冠赐御史。” 此即是也。开皇中,御史戴却非冠,而无此色。新制又以此而代却非。御史大夫以 金,治书侍御史以犀,侍御史已下,用羚羊角,独御史、司隶服之。
巾,案《方言》云:“巾,赵、魏间通谓之承露。”《郭林宗传》曰:“林宗 尝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此则野人及军旅服也。制有二等。 今高人道士所著,是林宗折角;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故事,用全幅皁而向 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
簪导,案《释名》云:“簪,建也,所以建冠于发也。一曰笄。笄,系也,所 以拘冠使不坠也。导,所以导擽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今依《周礼》,天子以 玉笄,而导亦如之。又《史记》曰:“平原君夸楚,为玳瑁簪。”班固《与弟书》 云:“今遗仲升以黑犀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