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来源 l《中国书法》2015年第10期作者l 郝惠谋原题l 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峄山刻石》探微分享 l文化影响力平王东迁以降,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赫赫之威不再。所谓&l
来源 l《中国书法》2015年第10期
作者l 郝惠谋
原题l 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峄山刻石》探微
分享 l文化影响力
平王东迁以降,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赫赫之威不再。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烽火更迭由此见诸史书,怨祸构连,战乱频仍,分裂局面旷日弥久。至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隔五百余年,华夏再归一统。不一样的是,此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全方位地由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其后两千余年,无所大变。秦王自诩“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乃以“皇帝”之名取代“王”的称号,并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诸如: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等,恒河沙数,不一而足。为宣扬威德,秦始皇曾多次外出巡游,并在峄山、泰山、之罘、琅琊、碣石、会稽等地刻石立碑。一方面,昭告天下,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向帝国民众展示“书同文”之后的官方字体。
山东邹城峄山小景
当然,后者亦是加强皇权的另一种形式,起初的目的,仍然是政治性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峄山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南 10 公里处,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称“绎山”,又因“绎”与“峄” 同音,后改称“峄山”。秦始皇巡游天下,峄山是他首先命人铭刻下自己文治武功的地方,因此,《峄山刻石》亦被看作是秦小篆书法的鸿蒙初辟之作,其后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皆滥觞于此,其艺术价值可想而知。
山东邹城“峄山”牌坊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习帝王之术,学成入秦。他一度位极人臣,最终又沦受腰斩,对其政治上的纵横捭阖及其人生的起起落落,我们不多作赘述。而至于书法,李斯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作品传世的书法家。在此之前,中国书法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文和籀文等多种书体的衍变,可以说,直到将李斯和《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小篆书法放置一处,我们才终于开始将书法家及其作品的横向观照纳入到书法理论的品评当中,由此,李斯之于中国书法的意义,可见一斑。另外,在秦小篆衍变与形成的脉络中,李斯居功至伟。政治上,他是当朝宰相,更是“书同文”的实践者;艺术上,他是先秦书家的代表,亦是最高典范的忠诚拥趸。正如程邈之于隶书、刘德升之于行书一样,李斯之于小篆亦有其开创之功。审视一种书体的初生,我们无法列举任何一个哪怕只是涓埃之微的群体,故而,我们找到了李斯,找到了程邈,找到了刘德升,他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也是创造一种书体的所有书家和书法作者的代表,他们的点画语言承载了一种书体的渊源、当世和前景。
邹城博物馆藏峄山刻石
秦始皇刻辞: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秦二世诏书: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秦二世诏书本应刻于《峄山刻石》旁边,今摹本紧接于秦始皇刻辞之下,当是徐铉摹本所归并。)
来源:“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