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赵锦辛报名参加了黎朔的书法课程,每周一次的课成了他最大的期待。每次走近那白墙小院,闻到墨黎斋空气中的茉莉和檀香混合的香气,他都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今天的课程内容是临摹
赵锦辛报名参加了黎朔的书法课程,每周一次的课成了他最大的期待。每次走近那白墙小院,闻到墨黎斋空气中的茉莉和檀香混合的香气,他都感到一种奇异的安心。今天的课程内容是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黎朔在讲解碑帖的历史与特点时,赵锦辛的注意力却不自觉地被黎朔案头的一件新物件所吸引。那是一个小巧的紫铜香炉,炉中正升起一缕极细的青烟,散发出一种干燥、空灵而又肃穆的香气,与原本的茉莉檀香墨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深邃的氛围。“黎老师,今天点的香似乎有些特别?”课间休息时,赵锦辛忍不住问道。黎朔看了一眼香炉,微微一笑:“这是檀香混合了少许佛寺常用的焚香。清晨在佛堂静坐后,我习惯带一些余韵过来,有助于凝神静气。”“佛堂?黎老师信佛?”赵锦辛心中一动,这是一个了解黎朔内心世界的新窗口。“谈不上严格的信仰,更倾向于研习佛法中的智慧。”黎朔的语气平和,“家中有间小佛堂,每日清晨诵经、静坐、焚香,是多年习惯。书法与佛法有相通之处,都讲究‘静、定、慧’。”这时,赵锦辛注意到黎朔左手腕上戴着一串深色的檀木佛珠,之前或许因袖口遮挡未曾留意。这个发现让黎朔的形象在他心中更加丰满立体。不仅是位书画家、制墨师、调香师,更是一位在精神层面有所修持的人。而那份超乎年龄的沉静气质,或许正源于此。“原来如此。这种焚香的气息,让茉莉和檀香的味道显得更深远了。”赵锦辛努力描述着自己的感受。黎朔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你能察觉到这种层次感很难得。焚香之韵,确实能稳定并提升其他香材的意境,如同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休止符。”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黎朔邀请赵锦辛课后稍留片刻,带他走进了院角的工作室。工作室内除了制墨的工具、各式香料,靠墙的一张条案上,设有一个简洁雅致的佛龛,供奉着一尊小小的观音瓷像,前方的香炉内积着香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焚香余味。这与工作室本身的墨香、花香、木香奇妙地融合,丝毫不觉突兀。“看,这就是我平日用的香。”黎朔指着一个打开的漆盒,里面是深褐色的香粉,“檀香为底,加入乳香、没药等香料,当然,也有少量的茉莉干花粉末,让气息不过于肃穆。”接着,他拿起一块尚未完全干透的墨锭,递给赵锦辛:“这是新做的一批茉莉墨,但在练泥时,我尝试加入了一点点的焚香粉。你闻闻看。”赵锦辛接过墨锭,触手微凉。他低头深嗅,首先闯入鼻腔的依然是清雅的茉莉花香,但紧接着,一股沉稳的檀木基底托住了这份花香,而最奇妙的,是那一丝若有若无的焚香气息,如同给整个香味蒙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禅意。“就是这个味道。”赵锦辛几乎脱口而出,他记忆深处追寻了十八年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茉莉香,而是这种复杂、独特、带有精神印记的复合香气。小时候或许无法分辨其中的焚香元素,但那种整体的感觉,此刻与黎朔身上的气息完美重合。“就是什么?”黎朔好奇地问。赵锦辛稳住心神,试探道:“黎老师,您十八年前,是不是也用过类似的香?比如……做过一些带有这种香味的香囊?”黎朔闻言,眼神中掠过一丝惊讶。他走到工作室另一个角落,打开一个老旧的木抽屉,从中取出一个有些年头的锦盒。打开盒子,里面躺着几个已经褪色但保存完好的香囊,针脚细密,能看出是少年人的手艺。他拿起一个香囊,轻轻摩挲,“少年时随家中长辈礼佛,也开始学调香制墨。那时心思单纯,做的香囊用料实在,茉莉、檀香和一点点那时觉得很神秘的焚香,是当时我最喜欢的搭配……”他抬头看向赵锦辛,目光中充满了不可思议,“你怎么会知道?难道……”黎朔的记忆闸门似乎被打开了一条缝隙,他努力回忆着:“十八年前的夏天,好像在石桥边……是有一个特别小的小男孩,追着问我身上的味道……我还送了他一个香囊……”赵锦辛的心几乎跳到了嗓子眼,他强压着激动,从钱包里取出那个珍藏的、早已褪色的香囊,小心翼翼地放在掌心:“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黎老师,我找了您十八年。”黎朔看着赵锦辛手中那个与他盒中几乎一模一样的香囊,彻底怔住了。窗外茉莉无声盛开,工作室内的焚香余韵袅袅,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一段被岁月尘封的缘分,在缭绕的香气中,渐渐显露出它清晰的轮廓。——未完待续——前篇阅读:
微博正文 部分文章转载于互联网,若侵权到您的权利,请联系 1170734538@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