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横画 1.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
(一)横画 1.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向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 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泛亚书法
shufa shufa2.短横 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 ①起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纸后笔肚稍顿再上行,呈饱满、 蕴藉之态;“江”、“巨”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清”、“吾”二字的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 ②收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美”字下横收笔迅速上提,与下一笔气息相连;“而”字上横收笔抵锋,透出清挺之气;“泣”字上横翻锋向下顺势带出下一笔,显得协调自然;而另一个“泣”字下横重按轻收,余韵悠长。 (二)竖画
作竖之法贵在直中求曲,同时还需注意向背及长短变化;在及笔上令锋聚拢,方能显出劲挺之姿。
1、长竖 长竖有悬针与垂露之别其取势迥异。 图中“斗”、“常”二字用悬针,起笔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它一般用于字的末笔,即“势尽则悬针”。 “怀”、“非”二字用垂露,收笔时腕稍驻,轻顿后反折向上作收势。 像“茸”字中这样畅意抒怀的长竖此帖中出现较少,起笔后疾驰而下,似离弦之箭。 长竖曲势的表现是以笔的提按顿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竖 短竖形态较多,如图中“知”字中竖上尖下圆,似玉珠悬空;“乌”字中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川”字之中竖简静果断,与两侧笔画相映成趣;“断”字末竖婀娜跳动,活脱生姿。 竖画有背向,如“夜”字竖画向左稍曲,与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竖向右稍曲,与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双竖并施亦须向背,如“相”、“是”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竖在具体应用时也要随机而变,与整个字协调。如“幽”字中竖细挺,与旁边粗线条映衬,取得平衡;“地”字中两竖长短各异,令字态灵动;“光”字之竖起笔微曲,与下方平直的线条产生对比。 (三)点 看起来简单的点其实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诚然,作点笔势要重,落笔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动作不可缺少。因此点法最易失笔法,出现单薄、轻飘的弊病。
1.斜点 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附图中“之”、“窈”二字。 2.直点 笔入纸后迅速发力并向右下行,而后转腕出锋,如附图中“客”、“寥”二字。 3.长曲点 此点偶尔用之,潇洒大气,如附图中“寂”字上点,尖锋直下,渐渐发力翻腕,玉收笔锋外转后弹起。 4.反点 一般由捺演变而来,行笔尖锋入氏,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附图中“哀”、“虾”、“巢”、“欢”四字。